外科大歷史-閱讀分享


  本書的作者Prof. Nicholas L.Tilney是哈佛大學外科教授,長期擔任布里根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以及哈佛外科實驗室主任。他不只是一般外科以及心臟外科醫師以外,更是腎臟移植先驅,一生發表超過550篇論文。
  據記載,最古老的手術除了表皮腫瘤割除、膿瘍引流還有外傷縫合外,最令人感到奇特的是白內障手術,中國叫做金針撥障,這個手術古埃及以及其他文明被記載。方法是以細針刺入眼球表面挑斷水晶體的懸韌帶(suspensory ligament)讓其沈入眼球下方,使瞳孔得以重新接受光線。術後病人會變成大遠視,需配戴厚厚的玻璃鏡片,但比起原本近乎失明的情況而言,已經有非常大的改善。
  數百年外科有兩項常規的治療:放血+灌腸。可能是來自古希臘哲學家的想像,認為生病是體液不均衡所導致,至今也還是存在於另類療法之中,目的是為了"排毒"。灌腸可以追溯到非常久遠以前,是快速解決便秘的好方法,古埃及人認為大便在體內超過一定時間便會產生毒素,因此有了灌腸的習慣。放血如今就沒什麼道理了,因為只有真性多血症(polycythemia vera,骨髓過度生成血球)以及極少數的疾病還會使用到放血(phlebotomy)治療,使得這個做法在現代聽起來很荒謬。然而在一百年前,被尊為現代醫學之父的William Osler在1907年的教科書中仍詳細描述放血療法在肺炎、中風、譫妄、腹膜炎等應用。一直到1960年代,仍有醫師對難以治療的心衰竭病人放血,因為當時沒有值得信賴的利尿劑來排除多餘的體液。
  古早時期外科醫師的地位不高,常常是由理髮師甚至劊子手兼任,並總是被內科醫師瞧不起,認為外科醫師不是真正的醫師。局面一直到太陽王路易十四時期才有了改變,國王因為常常穿著厚重的盔甲騎馬而得了肛門廔管,這是個由膿瘍發炎導致連結會陰到直腸的破洞,使得國王疼痛難耐。國王的御醫使用了放血、灌腸甚至水蛭都沒有用後,便到鄉下找了幾名也為廔管所苦的農夫來嘗試手術治療。儘管根據記載這些人最後都死了,但御醫已經領悟了廔管手術的訣竅。他找來將軍、神父、皇后合力將國王壓住,然後快速的將廔管外口一路剪開到內口,並仔細追蹤國王的癒合情況,一旦癒合組織產生空隙便再次剪掉。御醫成功的治好了路易十四,獲得貴族頭銜以及外科教授這個醫學史上全新的職位。
  麻醉、呼吸機、人工心肺機、器官移植是二十世紀的重大發展,不只是醫學史更是人類史上的偉大里程碑,它們各在本書中佔了很大的篇幅,文章上述內容僅是全書冰山一角。最後,我想引述一段作者的話作為結尾:外科醫師發展人工心臟的初心,不外乎是盡一切努力救治垂死的病人,只是這個領域的概念和技術還不成熟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醫師必須有強大的自信和無悔的決心,才能不受哲學、宗教、社會等干擾,讓後人評斷自己的功過以及是否合乎倫理。

熱門文章